共识,相信很多人对这个词都特别有感触,一回面红耳赤的争辩,一次会议室的久坐,一场热热闹闹的脑暴……为了减少分歧而达成最终统一的过程,就是一个共识产生的过程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的“最终统一”并不意味着得到了每个人的同意,共识是在特定情景下的群体最优解。

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,我们很难在一两次讨论中去改变他人的观念,也没必要去改变,但不能因为个体之间观念或想法的差异,让整个事情停滞不前,一直处于争辩和讨论阶段。

很多会议没办法得到结论,要么是因为缺少输出,无人提出观点,要么就是观点太多,没办法达成共识。对于前者,需要的是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,让大家愿意表达;对于后者,需要的是倾听、认同、整理和归一。

达成共识的一个前提应该是相互尊重。如果每个人心中都只装得下自己的想法,不允许任何人挑战分毫,那么讨论就会变成一场说服对方的口水战,甚至演变成吵架。需要给对方表达的空间,而不是我说完,听不听随你,你说的,我懒得听。

达成共识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心理预期:我的观点有百分之三四十能成为共识的一部分,那便是胜利。一个共识全部都由一个人输出,那不叫共识,那是一言堂。

为了更高效地达成共识,要在你来我往的口水唾沫之中,抓住一到两点大家都基本认可的方向,顺着这个思路再融入自己的想法,结构化输出,这是第一个阶段;第二个阶段是让在场的大多数人没有分歧,首先,将刚才的想法作为一个临时结论,定调,一旦有人提出意见,则融合认可结论的部分,然后消除分歧部分,如此这般应对个两三轮,大家看着这个临时结论不断被丰满和确定,自然而然就会认可这个结论作为本次讨论的共识。这算是一个达成共识的小技巧。

在我们的日常讨论中,达成最多的共识恐怕还是“下一次会议时间”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