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,觉得社交——跟别人沟通和交流——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,因此在过去的几年里,我花了大量时间在社交这件事情上。最近半年我在反思,我为什么要去社交?为什么我需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去社交?我有多少时间的社交是有价值的?
识别无效社交
在网络上找到了一段对无效社交的定义:
无效社交是指那种无法给你的精神、感情、工作、生活带来任何愉悦感和进步的社交活动。
这种定义还是过于书面化,而且它并不准确,任何社交行为都会对人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,而这个影响到底是促使人进步还是毫无效果是很难直接衡量的。这就好比有人对你说,“打游戏、看小说是在浪费时间,没有意义”,事实上,你徜徉在游戏和小说的世界里可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想象力,这难道不是促进作用么 🐶。
社交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,如果在彼此的信息交换过程中,可以给对方带来一些新思路,或者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,我认为这就是有效的社交。简单来说,有效的社交就是会产生价值增量,只不过这里的增量有大也有小。
有了互联网以后,人们的信息触达面更广泛了,能够收到的反馈也会更多,当信息量达到一定程度后,我们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聆听、阅读、回复以及其他交互,这个过程中充斥了无效社交。为了分析在哪些环节会长生无效社交,我们不妨将社交行为做一个简单的分类:
线上的社交分为阻塞式和异步式,比如打电话、发视频以及“钉一下”功能,基本都要求我们放下手头的工作,而微信和邮件都是可以换个时间去阅读和回复的。从社交的对象数量也可以分为,一对一,一对多和多对多等模式。
我们日常的社交行为十分丰富,举几个社交中经常遇到的的场景:
- 在一个水军群里,看别人扯淡,你也凑合进去发表几句,聊着聊着还聊起劲了
- 看到一个人很厉害的样子,跑过去寒暄几句,凑个脸熟
- 在朋友圈宣泄几句,收到了不少人的反馈和点赞,接着在评论区跟人唠起来
- 在知乎看到了一个杠精,觉得他的观点太幼稚,跑过去义正言辞地跟人家聊/怼了起来
- 过年了,写一条祝福语,给所有的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都发一次
- ……
注意,以上场景,我并没有说它是无效社交。那么,接下来就要给出无效社交的定义了。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,这个尺子可以衡量一件事物的价值,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他觉得无意义,反之亦然,所以无效社交就是先确定好心中这把尺子的度量衡,在价值上低于度量衡的便是无效社交。
**
你可以把自己心中的尺子拿出来,对着上面几个场景量一量,就可以量出你心中的无效社交。当然,这么做会显得有些功利主义,但是你得搞清楚,如果无效社交占据了你大量的时间,那么可以真正被用来做事情的时间便会越来越少。
提升社交的质量
靠自律,可以减少一定的无效社交,比如你可以不混水军群,不去吐槽,不做键盘侠,少接触人等等,但是这么做也会让自己变得很无趣,而且失去了很多原有的高质量社交场景。该如何做呢?
建议 首先,你要想清楚,为什么需要社交?是因为想获得某个人的帮助,还是想泡上哪个女孩,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社交圈,还是为了变成一个健谈的人?社交可以分为主动社交和被动社交,大部分的社交行为,都是双方各占据一个角色,
- 如果你是主动社交,你需要想清楚,你期望他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,他能够帮助么?他愿意帮助么?
- 如果你是被动社交,你需要想清楚,你能帮助他么?你需要帮助他么?是不是还会衍生会延续的社交内容?
当然,以上都是趋于功利主义的分析,但这样的分析方式,可以让你的社交更具备目的性,心怀“互利共赢”四个字,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有效性社交。
**
建议 然后,你需要思考,怎样的社交是最有效率的?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:
- 寒暄了半天,结果跑题了,扯了半天陈年往事,正准备聊正事儿,人家说要去吃个午饭了
- 遇到了问题,找到 A,结果让去找 B,找了 B 让去找 C,找了一圈,最后还是自己去解决的
直击痛点和重点是一门艺术,它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抽象能力和分析能力。有效的社交需要过滤信息杂音,彼此之间最快达到共识;有效社交也需要你擦亮眼睛,看清楚人和事之间的枢纽关系,找到最合适的对象沟通。
建议 为你的下次社交活动埋个好的伏笔。人情是个很好的东西,今天你帮了我,明天我就会帮助你,大家在相互帮助中让自己期望达成的事情更有效率地达成,本身就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好事。
小结
想获得好的社交,可以尝试不断地置换身边交流的人,让负面的声音、消极的身影和低质量的信息从自己的视线里减少,慢慢的,你的社交质量就上来了。
遵从自己的内心,真诚、友善、和谐地社交,也会赢得更多的高质量的社交。